環(huán)縣道情皮影戲是秦隴文化與周邊族群文化相融合的產物。皮影戲相傳產生于宋代,民間俗稱“燈影戲”、“小戲”,它是采取“借燈、傳影、配聲”表演故事的手段,融民間音樂、美術和口傳文學為一體,成為當地人們豐富文化生活和承擔祭祀、過關、還愿、節(jié)慶等民間習俗的綜合性藝術。到了晚清,經過一代皮影大師解長春的心揣手摹和傳承革新,使這門藝術成熟定型。二十世紀50年代,環(huán)縣道情皮影三次進京演出,受到毛澤東、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藝術界專家的高度贊譽,后來發(fā)展成為甘肅省唯一的地方劇種——隴劇。1987年至2018年,環(huán)縣民間道情皮影藝術團先后17次代表國家民間藝術界應邀赴意大利、法國、德國等19個國家進行了交流演出,被譽為“來自東方魔術般的藝術”。
環(huán)縣道情皮影戲班在演出時,以燈光下的“紙亮”或“布亮”為舞臺,五六個人分工明確,忙而不亂。挑線者俗稱“前臺”,是戲班的靈魂和核心人物,他一人既要演唱、道白和挑線表演,又要指揮后臺。后臺幾個人每人掌握兩三件樂器進行伴奏,同時兼顧次要角色的演唱與道白、應聲和嘛簧,配合默契,井然有序。
皮影是環(huán)縣道情皮影戲的主要表演道具,俗稱“線子”,用牛皮刻制,有人物、動物、神怪,大小場景等。造型極為豐富精美,人物造型按戲曲的生、旦、凈、丑行當設計,一般為黑忠、紅烈、花勇、白奸、空正、實丑,體現出頭大身小、上窄下寬,手臂過膝的特點。其它殿堂、帥帳、鬼怪、奇禽異獸、花草樹木等影件,構思奇妙、形態(tài)多樣,彰顯出中國民間藝術夸張寫意的特征。雕刻則借鑒了民間剪紙的傳統(tǒng)手法,按照制皮、過樣、雕刻、著色、出水、裝訂等工序進行,以線條縷空進行刻畫,以陰刻、陽刻區(qū)分不同人物性格。在挑線表演時,影人的坐臥行走、翻轉踢打、提袍甩袖、騰云駕霧、上天入地、身首分家等動作,都能做到形象逼真,栩栩如生,能達到“死戲活演”、“假戲真做”的藝術效果。
道情皮影的音樂源于道教音樂和民間俗曲,并形成一定的音樂表現程式。唱腔音樂分“花音”、“傷音”兩大系列。主要唱腔有“花音彈板”、“傷音彈板”、“花音飛板”、“傷音飛板”、“大開板”、“大哭板”、“新板”、“菩薩祭子”、“還陽板”、“滾板”等,風格高亢粗獷,旋律流暢悠揚,因有吟誦說唱特點,故節(jié)奏比較雜,分別用1/8、2/8、3/8、4/8、1/4、2/4、3/4、4/4、5/4等節(jié)奏記譜。領眾的嘛簧軟唱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獨樹一幟。伴奏樂器有四弦、笛吶、笛子、大嗩吶、二胡,武樂有干鼓、鑼、鈸等,擊節(jié)樂器有漁鼓、簡板、水梆子。
如今環(huán)縣境內有47家道情皮影戲班,500多名演出、雕刻藝人,活躍在環(huán)江兩岸21個鄉(xiāng)鎮(zhèn),其演唱活動還延伸至周邊的華池、慶城縣及寧縣鹽池、陜西定邊等地帶,是黃河流域、黃土高原“活著”的原生態(tài)藝術。2006年6月,“環(huán)縣道情皮影戲”被國務院公布列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在2011年,環(huán)縣道情皮影戲聯(lián)合陜西華縣皮影、河北唐山皮影代表中國皮影申報列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