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針,一縷線,一只手……針走線游之際,原本普通的絲線在“獨臂繡娘”楊娜指尖上,不斷變幻為雍容華貴的牡丹、戲水的鴛鴦、憨態(tài)可掬的小動物等。這些年來,憑著對隴繡一腔熱愛,楊娜用手中小小的繡花針,給自己繡出了一片錦繡天地。
今年50歲的楊娜是環(huán)縣耿灣鄉(xiāng)桃樹掌村人,初中畢業(yè)后,嫁到了同鄉(xiāng)潘掌村。婚后,先后生了兩女一兒,小日子平淡中透著幸福。
2001年,為增加家庭收入,夫妻二人商量后,買了臺榨油機,辦起了榨油坊。誰知,榨油坊辦起不到一年,楊娜在操作機器時,不慎將整個右臂卷進皮帶輪,不得不截肢。
“一個健全人突然成了殘疾人,心里落差不是一般大。剛開始兩年,我怎么也走不出來,經(jīng)常唉聲嘆氣,對啥都提不起興趣?!睏钅日f,面對體弱多病的公婆,和三個尚且年幼需照顧的孩子,她嘗試著忘記痛苦,面對現(xiàn)實。學著用一只手做飯、縫衣、干農活。由于失去了整個右臂,身體變得不平衡,經(jīng)常會摔倒,但生性要強的她都咬牙挺了過來。如今,雖然少了一只手,但家里家外的農活,一樣也難不倒她。
“八歲學針線,十三進繡房?!睉c陽當?shù)厮赜写汤C傳統(tǒng)。楊娜的奶奶和母親是扎花、做鞋高手,十一二歲開始,她就跟著大人繡鞋墊、枕頭頂頂?shù)柔樉€活了。
楊娜說自己成了殘疾人后,親戚鄰居非但沒歧視,反而經(jīng)常幫她。“像鞋子、衣服我一只手做不了,需別人幫忙。但鞋墊、刺繡等薄一些的東西,就用左手和右腳配合起來做,慢是慢了點,但能做出來,我就經(jīng)常幫她們做一做?!?/p>
白天要操持家務,和丈夫一起干農活,楊娜就利用中午休息時間繡兩三個小時,晚上7點以后開始,一直繡到11點左右才休息。“只要一拿起繡針,我就全身心沉浸在刺繡的美好世界里,不知不覺,幾個小時一晃就過去了,忘記了所有的煩憂?!庇捎谒C的花針腳細膩,配色好,立體感強,大家都很喜歡。
2014年,兒子考入縣城高中,楊娜跟到縣城陪讀。為賺錢補貼家用,她四處找工作,卻因身體殘疾多次碰壁。
心灰意冷之際,無意中,她看見鄰居在做編織工藝品賣錢。這個發(fā)現(xiàn)無疑給她灰暗的生活帶來了一線光亮。
“當時就想著把編織、刺繡的活學好,做更多的手工產品賺錢補貼家用,分擔丈夫壓力同時,也給孩子們做個榜樣?!彼滋旄従拥骄幙椀昀飳W,晚上在燈下自己練。利用左手和右腳相互配合,每天堅持練習10來個小時,不到10天,就學會了編織原理。很快,她編織的抽紙盒等幾十件工藝品就銷售一空,更增添了她的信心。
比起繡鞋墊、枕頭頂頂?shù)?,編織更費力氣和手勁,這對楊娜來說,是不小的挑戰(zhàn)。后來,她就把重心轉移到相對省事的隴繡上,一直堅持到現(xiàn)在。
隴繡的特點是厚重、神秘,多半以歷史紋飾為重點,以裝飾功用為目的,兼以花卉蟲鳥乃至人物,形式有香包、衣袖、桌裙、枕頂、鞋墊等。針法有平針、扎針、齊針、繃針、疊鎖、墊繡、補繡、打節(jié)等一系列工序,作品給人以黃土高原特有的粗獷、敦厚和樸實之感。
為迎合市場需求和年輕人喜好,楊娜在繼承傳統(tǒng)基礎上,創(chuàng)作了《卡通十二生肖手機包》。把十二生肖圖案以卡通人物形象畫出后,用手工納繡的方式繡在手機包上,不僅形象逼真,更具實用功能。
這些年來,楊娜身殘志堅的奮斗精神備受社會關注同時,也為她贏得不少榮譽。最美環(huán)縣人、慶陽市“巾幗創(chuàng)新業(yè),喜迎十九大”隴原巧手編織類二等獎、三八紅旗手、慶陽香包民俗文化產品金針花創(chuàng)意大賽銅花獎、全市隴原脫貧攻堅巾幗帶頭人、第七屆甘肅省殘疾人職業(yè)技能競賽刺繡項目二等獎……
楊娜說,現(xiàn)在三個孩子都大了,快80歲的公婆年事已高,2018年,她回老家后,開了個刺繡工作室。這些年,經(jīng)過不斷培訓和學習,她的刺繡技藝逐漸提高,每年憑借網(wǎng)絡和回頭客銷售收入至少3萬元,今年目標是爭取賣到4萬元。目前村上有4個婦女跟著她一起做刺繡,她的想法是把村里更多的婦女帶動起來,讓大家加入到這個行列,共同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