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遠興
中國共產黨的光輝歷史,是一部波瀾壯闊、動人心魄的奮斗史,也是一部浩瀚恢弘、催人奮進的創(chuàng)業(yè)史。在20世紀那段偉大的革命歷程中,涌現(xiàn)出了無數仁人志士,為民族獨立、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上窮碧落下黃泉,雖九死而未悔,歷百折而不撓,甚至拋頭顱、灑熱血,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他們是民族的脊梁,是那個時代的楷模,更是清芬長存、風標永在的精神豐碑。
王孝錫就是其中的一個。
王孝錫,字遂五,1903年2月18日生于甘肅省寧縣太昌鎮(zhèn)西壕村一個中醫(yī)世家。自幼受嚴父慈母陶染,志存高遠。1918年考入平涼省立第二中學。1924年4月,考入西安國立西北大學。受中共中央西北區(qū)委成員劉含初、魏野疇等共產黨人的影響教育,走上革命道路。1925年5月,在學校黨組織的領導下,積極投入反對陜西軍閥吳新田黑暗統(tǒng)治和聲援五卅運動的斗爭。在火熱的斗爭生活中,王孝錫經受了考驗與鍛煉。經呂佑乾等人介紹,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他利用假期組織旅陜甘籍學生成立了中國共產黨的外圍組織“青年社”。1927年3月,為了恢復中共甘肅特別支部的工作,在馮玉祥部工作的中共黨組織負責人劉伯堅、鄧小平借國民黨西北政治委員會決定派人整頓甘肅黨務之機,推薦王孝錫以國民黨中央特派員和西北政治部委員會特派甘肅省黨部黨務委員的身份與胡廷珍、保至善、馬凌山等共產黨員一起,前往蘭州開展工作。王孝錫放棄去蘇聯(lián)學習的機會,與其他同志相繼到達蘭州整理國民黨甘肅省黨部黨務,并開展中國共產黨的活動。
王孝錫在蘭州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擔任國民黨甘肅省黨部青年部部長、中國共產黨甘肅特別支部組織部長、甘肅督辦公署政治部主任、甘肅政治委員會會長等職。他和其他同志一起積極宣傳馬克思主義學說和進步思想,組織群眾與國民黨右派勢力進行斗爭。擴大共產黨隊伍,成立了蘭州“青年社”,他任社長。“青年社”革命活動十分活躍,并創(chuàng)辦了《婦女之聲》,把以蘭州為中心的甘肅民主革命斗爭推向高潮。王孝錫在蘭州很快成為影響力極大的人物。1927年4月以后,國民黨反動勢力殘酷迫害中國共產黨人和革命人士,6月下旬,王孝錫、胡廷珍等人被迫離開蘭州。8月,根據中共組織的指示,他回到家鄉(xiāng)寧縣,在白色恐怖下堅持革命斗爭。在他領導下,成立了中共邠(陜西彬縣)寧(甘肅寧縣)支部,王孝錫任支部書記。不久,又擴大成立了中共太昌臨時區(qū)委,下轄寧縣、長武、涇川三個支部。這是中國共產黨甘肅省的第一個農村黨支部。同時恢復了“青年社”,組織了“讀書會”,發(fā)動群眾,取得了抗捐抗稅、驅逐偽縣長等斗爭的勝利。他以行醫(yī)為名,先后深入到陜甘交界十多個縣進行農村調查,提出地主豪紳是革命的敵人,自耕農、半自耕農、佃戶、雇工是革命的力量,動員人們起來推翻舊政權。他和支部成員參加了著名的陜西旬邑暴動,深入到煤礦工人中開展革命活動。這期間,王孝錫進行了大量的社會調查和理論研究工作,號召“最痛苦的農友們團結起來,向萬惡的社會及地主進行斗爭”,在隴東大地播下了革命的火種。
王孝錫在寧縣的革命活動,引起了反動當局的驚恐不安。國民黨中央命令甘肅省黨部以“煽動暴動罪”逮捕王孝錫。1928年11月26日,國民黨陜甘青“剿匪”總司令部派法官楊天樞潛往寧縣,勾結寧縣縣長效維國,經過密謀策劃,乘王孝錫不備,將其逮捕。面對強暴兇殘的敵人,王孝錫大義凜然,從容不迫。眾多鄉(xiāng)親聞訊趕來送別時,王孝錫揮筆在一家面館的墻壁上寫下了詩二首:“慷慨歌太平,從容作楚囚,暴刀逞一快,何惜少年頭。”“書劍漂流二十年,國事無端尚依然。革命未成身先捕,‘普羅’自在人世間。”這悲壯的詩句充分顯示了他一心救國、不怕犧牲的英雄氣概,表明一個共產黨員的革命信仰和精神。
得知王孝錫被捕的消息后,共產黨人王彥圣立即組織營救。為了掩護其他同志,王孝錫指示傳遞消息的同志取消營救活動,他先被敵人押往寧縣,隨后經平涼押往蘭州。在獄中,敵人對他進行多次酷刑審訊,企圖獲得共產黨的機密。但是,王孝錫以鋼鐵般的意志,與敵人進行了針鋒相對的斗爭。12月29日深夜,當得知敵人要對他下毒手時,向獄吏要來筆墨,寫下了“絕命詞”:“縱有垂天翼,難脫今夜險。問蒼天!何不行方便?馭飛云,駕慧船,搬我直到日月邊。取來烈火千萬炬,這黑暗世界,化作塵煙。出鐵籠,看滿腔熱血,灑遍地北天南。一夕風波路三千,把家園骨肉齊拋閃。自古英雄多患難,豈徒我今然!望爹娘,休把兒掛念,養(yǎng)玉體,度殘年,尚有一兄三弟,足供歡顏。兒去也,莫牽連!”
這慷慨激昂的詞句,再次表達了王孝錫獻身革命、義無反顧的堅貞信念。12月30日清晨,古城蘭州寒風凜冽,陰云低垂,從市內三圣廟通往安定門外蕭家坪刑場的路上,戒備森嚴。當一輛囚車在武裝士兵的押解下,經過國民黨甘肅省黨部時,突然響起“共產黨萬歲!”“共產主義精神不死!”的呼喊聲。行人不顧軍警驅趕,紛紛駐足觀看。只見刑車上一名青年奮力掙開4個劊子手的揪押,放聲高呼。驚慌失措的劊子手舉起馬刀朝他身上亂砍,仍然制止不了他的喊聲,便將一團毛巾硬塞進他的口中。敵人罪惡的槍聲響了,王孝錫為了革命事業(yè),獻出了他年僅26歲的寶貴生命。在那個風雨如晦的年代,王孝錫最終以“革命未成身先捕,‘普羅’自在人世間”的激烈情懷,譜寫了自己悲愴而又壯麗的人生。
王孝錫的一生雖然短暫,但他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不懈地在隴東大地上播撒革命火種,照亮了西北,也照亮了中國。王孝錫在《吊故友七人》詩中寫道:“生平浩氣終難泯,革命史上第一頁?!?王孝錫的悲壯人生,如同他的不朽詩作一樣,永遠光照干秋,垂范后世。
王孝錫是煌煌時代的一桿大旗幟,是隴東人民的英雄,也是中華民族的英雄,他那種“任何力量,不能移我之心;任何力量,不堪動我之情。我的主義,驅使我不能一刻留停;我的責任,策勵我不能一刻安寢。一腔熱血要澆遍地球西東”的耿耿丹心和錚錚鐵骨,是我們每個共產黨人永遠的精神之鈣和思想之魂。